王 英
2024年9月,民政部联合21部门出台《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标志着国家首次将流动儿童群体纳入专项保障范围,有效填补了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政策空白,也为基层开展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现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分析此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存在困难,并提出对策建议。
政策落实情况
制度框架基本健全。红河州开具“服务清单”,服务事项达27项,并通过全员下沉摸排,跨部门间数据共享比对,建立“一人一档”信息台账,实现精准识别与服务对接。截至2025年3月,红河州摸排流动儿童4.58万名。
基层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当地不断健全“州—县—乡—村”四级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乡镇(街道)全覆盖、“儿童之家”村(社区)全覆盖。全州配备儿童主任1381名,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对于符合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救助条件的,畅通“跨省通办”“省内通办”等便民服务,及时纳入保障。
关爱服务不断拓展。教育方面,“两为主、两纳入”政策持续推进,每年年初开展流动儿童入学摸底排查,针对性扩增公办学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有意愿的适龄流动儿童100%入学;医疗方面,为流动儿童提供异地参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州内跨县域就医不再提供异地就医备案等材料;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建立“学校—社区—医院”联动机制,为流动儿童提供预防筛查、危机干预、康复支持等全链条服务。
政策执行中的现实挑战
政策统一性与区域差异性的矛盾。红河州虽然制定了统一的基础服务清单,但由于南北县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差异,流动儿童分布不均衡,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关爱服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北部县,流动儿童占到全州流动儿童总数的88.4%,儿童面临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激烈、社会融入难与心理落差等问题;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南部县,流动儿童面临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服务供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部门协同与责任分散的矛盾。流动儿童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卫健、公安、民政、妇联等20余个职能部门。由于各部门职责交叉,容易出现“多头管理”与“责任真空”并存的现象。在实践中,教育部门负责学籍管理,公安部门掌握户籍信息,卫健部门管理疫苗接种,如果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与协作不畅,会使得政策执行停留在文件传达、短期专项行动层面,难以形成具有持续性的服务合力,最终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成为政策覆盖的“盲区”。
短期救助与长效发展的矛盾。当前提供的关爱服务侧重生活、学习、医疗等基础保障,这种救助模式难以应对流动儿童面临的深层挑战。一方面,城乡文化差异导致身份认同困惑,大部分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既非城里人,也非农村人”;另一方面,随迁父母普遍工作时间长、教育能力有限,造成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这些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亟须从短期救助转向构建包含文化适应、家庭赋能、社区支持等在内的长效发展机制。
构建服务新模式的设想
强化分类施策,推动精准治理。一是建立分类管理机制。不同县市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扬优势、补短板,根据流动儿童需求(如心理干预、法律援助、家庭教育指导)设置服务标签,采取“点单、派单、接单”的方式,提升服务精准度。二是推动差异化资源调配。推动发达县与欠发达县结对帮扶流动儿童,共享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和社工力量。通过师资交流、远程教育、儿童之家建设及信息平台对接,保障流动儿童权益,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协同机制,构建多元网络。一是建立“民生服务联合体”。以民政部门为枢纽,联合教育、卫健、公安等部门,推行“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方式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实施数据实时共享,缩短服务响应周期。二是引入社会组织专业化介入。突破政府部门单一供给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工机构、公益组织等,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精细化服务。由专业社工驻点儿童之家,提供课后托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
聚焦发展需求,拓展服务内涵。一是实施“城市融入”项目。在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联合社会组织开展抗逆力训练、城市适应课程等,帮助儿童增强归属感。二是构建“全周期支持链条”。将服务延伸至义务教育后阶段,联合人社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探索“教育+就业”衔接机制,降低义务教育后教育断层率。
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既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要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在数据赋能中求精准,在多元关爱主体协同中谋合力,在服务创新中见温度,推动关爱保护实现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的转型升级,真正实现“流动有根、关爱无界”。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民政局)
扫描关注
注册送彩金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