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们合作社第一次分红,101户社员分到了5万多元。虽然钱不多,但是大家都很看好核桃产业的发展前景。”站在焕然一新的核桃加工厂前,河南省辉县市蒿地掌村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元银贵难掩喜悦。这份喜悦映照着2021年“7·20”特大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后的乡村重建与产业振兴之路。
“一辈子没见过那么大的水,庄稼全没了影,路也冲断了。”回想当时的场景,元银贵仍记忆犹新。灾情发生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迅疾启动河南洪涝灾害救援及灾后重建项目。项目以受灾地区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最大限度发挥公益价值,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基础设施恢复、乡村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社区韧性建设等方面群策群力,着力激发群众重建家园的内生动力。
如今,这场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核心、“授人以渔”为模式的公益实践临近尾声。其成效如何?近日,记者跟随项目团队到河南省辉县市实地回访,观察并记录下灾后重建的成效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生机。
“走出一条‘复产复耕+产业提升’的新路子”
洪涝灾害发生后,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首要任务。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秉持“理性救灾”理念,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携手人道救援网络伙伴,通过采购发放急需生活物资、以工代赈鼓励村民自救互助、捐赠挖掘机清淤排涝等,有效辅助当地政府开展灾后安置工作。
路通了,桥修了,倒塌的房屋在原址上建得更高更结实了。当紧急救援和过渡安置告一段落后,灾后重建与恢复发展乡村产业提上了项目日程。
“我们注重灾后重建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用‘授人以渔’的理念来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提升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溢价能力,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走出一条‘复产复耕+产业提升’的新路子。”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灾害救援项目部副主任朱一存告诉记者。
需求为本、调研先行。项目团队经过历时5个月的详细调研,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推荐下,最终确定将山楂、核桃等农产品作为产业帮扶试点,通过复产复耕、组织建设、品控提升、供应链完善和人才培育等,为合作社注入了全新活力。
实实在在的帮扶很快落地蒿地掌村:急需的化肥等农资发放到社员手中,帮助他们复产复耕;省市专家被邀请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社员修剪果树,改良种植品种,提升核桃的品质和产量;支持购买剥核桃皮机等设备,大大缩短了核桃从采摘、剥壳到晾晒的时间,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合作社加工自产的“蒿地掌烤核桃”一炮打响。
在距离蒿地掌村十几公里外的辉县市三官庙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新生正筹划电商基地的扩大运营。合作社生产的“楂之恋”冻干山楂曾经在河南专场消费帮扶活动中创下了3天销售近40万元的佳绩,让社员们振奋不已。
令王新生感慨的是,虽然2020年他就创建了“楂之恋”品牌,但是长期以来不温不火,洪涝灾害更是让工厂陷入绝境。受益于项目的支持,合作社和“楂之恋”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合作社从山里搬到了市区,扩大了园区厂房,还购置了自动包装机、挂糖机等设备。“产量提高了三四十倍,产品质量更加稳定了,订单也越来越多,年生产总值可达2000余万元。”王新生说。
在项目的带动下,周边6个村子195户农户入社,合作社实力大大增强,40余名村民在工厂稳定就业,还辐射了周边村镇规模化种植山楂、苹果和红薯等,为工厂提供品质可控的原材料。王新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包含工厂就业、合作社分红、原材料收购和土地流转等各项收入在内,社员每年可增加不低于3万元的收益。”
在走访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朱立志总结道:“项目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产业赋能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带头人能力、助力市场衔接,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全方位的产业扶持。”
“让农文旅融合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又一密码”
背靠太行山、面向石门水库,位于辉县市上八里镇松树坪村的“六六山居”,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其风格雅致的装修设计和周到热情的待客服务,在周边一众村居民宿中脱颖而出。开业仅一年时间,“六六山居”已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之一。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在保留闲置村庄旧址的基础上进行院落改建,打造具有乡村特色和标杆示范性的高端民宿产品,让农文旅融合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又一密码。”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该民宿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携手辉县市人民政府、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500万元打造,项目结合灾后重建计划,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以合作社为平台,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现在民宿营业收入的一半归属村集体用于分红,另外一半用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帮扶困难群众。同时,民宿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工作岗位,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平均每户每月增收千余元。”辉县市松树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学忠介绍道。
在乡村产业发展之余,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同步推进。项目团队支持重建了12所学校,建成18条“阳光跑道”,配备263所爱心厨房;援助重建10个村级卫生室,改善乡村医疗设施设备条件;培训30名童伴妈妈,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关爱与保护……这些举措让受灾地区群众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温暖和希望。
为了科学论证项目成果,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开展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基金会河南洪涝灾害救援及灾后重建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08亿元,惠及群众454.98万人次。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表示,项目如同纽带,增强了政府、合作社和农户间的信任与合作,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等多维度提升了乡村韧性。
回望四年历程,从家园重建到产业振兴,这个“授人以渔”的项目已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交出了一份温暖的乡村振兴答卷。
扫描关注
注册送彩金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