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副部长李常官、副部长胡海峰、副部长刘振国介绍“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回答记者提问,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下为发布会现场实录。
海报新闻记者:“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请问我国在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谢谢!
胡海峰:谢谢您的提问。在这里也要感谢各界媒体朋友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关心支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十四五”以来,民政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制度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在2020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更加健全。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此外,健全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着重加强照料服务;全面建立了临时救助准备金制度,推进临时救助由急难发生地直接来实施,更好发挥“兜底的再兜底”功能;此外还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更好地推动专项救助向更多困难群众延伸。社会救助立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已首次审议社会救助法(草案)。
二是救助保障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目前,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在刚才陆部长的介绍中,也提到了相关的数据。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三是服务管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全面建成全国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以此来强化对困难群体的监测预警和及时救助。进一步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对对象的精准认定。与此同时,健全和加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特别是全面开通部省市县社会救助服务热线,达到3771条,可以说困难群众能做到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精准认定对象,分层管理、动态监测、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推动形成弱有众扶的“一张幸福清单”。此外,还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工作机制,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更好地实现有机衔接和高效联动。
四是巩固拓展兜底脱贫成果得到新的提升。通过细化优化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已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及时纳入救助范围。也包括持续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有效衔接,更好地坚决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这样的功能,更好发挥社会救助在保障基本民生、助力社会治理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
扫描关注
注册送彩金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