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送彩金白菜

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匾额中的慈善文化

2025-10-15 16:36:33 来源:《中国民政》2025年02期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匾额集书法、文学、雕刻、篆刻髹漆等艺术于一体,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在古籍中,匾额又称扁、额、牌等,《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扁,署也,从户册。署门户之文也。”明代费灜《大书长语》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署门户者,秦书八体,六曰署书。”可见,至少在秦代就已出现了匾额,其字体被称为署书,主要悬挂于重要建筑门户之上。 

  随着历史发展,匾额的形制不断演进,“匾有横竖,体裁不同,字有疏密,形势亦异”;匾额的功能逐渐拓展,除了建筑标识这一原始功能外,旌表贺颂也成为匾额的重要功能和用途。据 《后汉书》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说明通过赠立匾额来激励和表彰 “让财救患”的善人善行历史悠久。  

  褒奖善人   

  古代中国,题赠匾额以兴善行的行为广泛存在。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官府对民间恤养孤贫、捐资赡族、助赈荒歉、捐修公所及桥梁道路等慈善行为,如果“捐银至千两以上,或田粟准值银千两以上者,均请旨建乐善好施坊”,如果“所捐不及千两者,请旨交地方官给乐善好施匾额”。   

  “乐善好施”出自《史记·乐书》:“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指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修养的功能。中华慈善博物馆馆藏数块“乐善好施”匾,其中一块赠立于清道光元年(1821),上款是: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建昌府南城县知县/加十级纪录十次/江岷/为;下款是:道光元年仲夏月上浣榖旦/民人米逢新立。中间上部刻“南城县印”。  

  由此可知,此匾是道光元年建昌府南城县知县江岷为百姓米逢新所立,以表彰他乐善好施的行为。经查阅《清朝进士题名录》,赠匾人江岷是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四川成都府人。   

  相较于“乐善好施”这一褒奖善人的常用语,“义奋同袍”匾则颇为少见。此匾上款为:钦加同知衔/庚子恩科举人/大挑一等/分发福建试用知县/署永定县事/加十级纪录十次/叶/为,下款是:本宅恩授翰林院待诏/沈云麟/立/咸丰七年岁次丁巳季冬月/榖旦。   

  这块匾立于清咸丰七年(1857),这一年当地正逢多事之秋。据《永定县志》记载,1857年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石国宗入闽,四月攻入长汀,拳师李东木和廖三满等人乘机率众围攻永定城,最终失败。从此匾所题内容和年代可以推知,这块匾是1857年的永定县知事叶某,对沈云麟在组织乡勇抵抗攻击、守城作战中的功勋的表彰。  

  铭记善举   

  上述匾额仅提及题赠人的姓名,相关善行往往较难考察或依靠多方查证后作出一种推测。与之相比,另一类匾额则详细记载受赠人具体善举及前因后果,蕴含的信息更为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清咸丰四年(1854)“如松”匾,其匾序所述善行具体,语言凝练,朗朗上口,兹录于下:  

  盖闻德者寿之征,其德克修则其寿弥永。我族寿岩公厚德君子也,自少壮以迄古稀,赈匮救贫,周亲恤友,只为余事。其德之尤著者,莫如乡之西有石拱桥,上为水西岭,东抵闽越,北达江浙,年久倾颓,行人苦之。公一砌其路,再修其桥,此远济行人之德也。祖贻浮厝,风雨摧折,重赀新之,此泽及族骸之德也。且水西岭芟削崎岖,种青松以庇行人,逶迤数里,中虽酷暑无热患,过斯岭者相与憩息其下,低徊而不能去。迄今公之树黛色参天,宜公之身黄发儿齿,由此而耋而耄而期颐,则所以祝公者,固不必泛及于山阜冈陵,即以此松之历久长青者为公祝可也。爰颂之曰:如松。   

  虽然这块匾的受赠人寿岩公生平已无法考证,但从序文中我们可以获知,自少壮至古稀,其在乡里赈匮救贫、周亲恤友、砌路修桥,一生善举不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水西岭道路狭窄崎岖,他栽种青松以庇护行人,松林逶迤数里,为往来行人遮阴避暑。  

  此匾引用了《诗经》中“天保九如”一说。《诗经·小雅·天保》中连续采用了九个“如”字,即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九如”原为臣子对新王的深切期望与美好祝愿,后引申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寿岩公虽年逾古稀,但因其栽种青松等诸多德行善举,其将如“此松之历久长青”,可谓一语双关,颇为精妙。   

  标识堂号  

  堂号匾是匾额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中有不少和慈善文化相关,如宝善堂、善庆堂、继善堂、积善堂、乐善堂等。在我国,“慈善”二字合用虽较早,但其最初含义并非扶危济困的善举,“慈善”二字作为慈善机构名称使用,到近代才广泛出现。古代的慈善机构常用善、义等字作为名称,如某某善堂、义庄、义仓、义渡等。   

  梁其姿教授在 《施 善 与 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中曾统计并附录了明清时期的善堂,在施棺类善堂和综合性善堂中,就有许多以同善堂、众善堂、崇善堂、积善堂、迁善堂作为机构名称。   

  善堂名称往往引经据典,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善的独到理解,如积善堂的 “积善”二字出自 《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为坚持行善的人家,必然会有更多的福报。另外,积善堂之名还强调了善需积累的理念,所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意在强调善虽小却值得去做,要点滴累积;恶虽小却必须时刻远离,应防微杜渐。  

  兼善堂之名出自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为困窘时要独善修身,止恶律己;得志时要心系苍生,惠泽普施于天下。兼善天下既反映了儒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反映了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慈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善堂之名源自 《孟子》“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宝善堂之名出自《礼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意为楚国没有将其他东西当作宝物,唯有将善这一美德视为珍宝。   

  传播善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慈善活动也是如此。一方面,慈善的本质是利他,需要一定的理念予以促动和支撑;另一方面,慈善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需要慈善理念的倡导和推动。有些匾额虽没有明确的获赠人和具体的慈善行为记载,但其反映的慈善理念却具有超越时空的教化意义。   

  中华慈善博物馆馆藏数块“为善最乐”匾。“为善最乐”意指行善是最快乐的事情。据《后汉书》记载,汉明帝刘庄曾问宪王刘苍在家中何事最快乐?刘苍回答说:“为善最乐”。“为善最乐”说明行善是付出,也是收获,善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晚清著名善人余治所著《得一录》中提到:“心乎善则所行皆善,而心为之愉快,即此是福。天下之膺备福者,其究不过愉快而已”,进一步阐明了善和精神愉悦之间的关系。   

  再如清道光十九年(1839)“图匮于丰”匾。“图匮于丰”出自西晋文学家潘岳的 《藉田赋》“图匮于丰,防俭于逸”,意为在丰收的年岁,就要为匮乏时谋划;在安逸的时候,仍应保持节俭,预防以后可能发生贫困。这块匾由曾任江西吉安知府的鹿泽长题写,据史料记载,道光二年(1822)鹿泽长任吉安知府,由于当地多山,庄稼连年歉收,百姓生活极为困苦,他带头捐出俸禄,并号召富裕乡绅出谷助赈。他还创立义仓,储存粮食,以备荒年赈灾之用。   

  从古至今,慈善都需要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丰年备灾和荒年救灾同样重要。我们要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运用前瞻性和系统性思维,建立一定的预防机制,努力从源头上消除隐患,从而让慈善事业能够更加持续、有效且深远地惠及人民群众,增进社会整体的福祉与进步。   

  (转自 《中国民政》2025年02期,作者程伟)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注册送彩金白菜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