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残疾人数量庞大、需求多样,需要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格外关心和关注。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福利保障制度,为新时代残疾人福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挑战,需要探索并找到新思路和新办法。
近期,在江西省赣州市举办的“2025年全国残疾人福利工作培训班”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的讲话和天津、江苏、江西、湖北、四川等省(市)民政厅(局)的典型发言,总结了近几年残疾人福利工作的成果,提出了残疾人福利工作发展的措施和要求,对促进残疾人福利工作高质量发展将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透过会议成果,本人就如何理解和把握残疾人福利工作的一些基本脉络谈几点看法。
第一,要充分肯定残疾人福利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残疾人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残疾人生活、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特别是残疾类型多样,面临的困难、问题和需求千差万别,对残疾人福利在投入机制、服务体系、专业队伍、保障能力等方面的建设,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残疾人福利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工作,民政作为承担残疾人福利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担负残疾人福利制度建设任务,具体负责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落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及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等任务。近年来,残疾人福利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各地围绕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多部门合作,使用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33个县(市、区、旗)开展试点项目,累计服务患者约563.4万人次,是围绕残疾人开展的“专业化服务+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内容。在残疾人的经济帮扶方面,各地不断完善两项补贴制度,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比如,江苏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惠及66.8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78.5万人,其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20元。
第二,要十分珍惜残疾人福利工作的宝贵经验。残疾人福利工作是民政工作最基础的一项业务,在新形势下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比如,在服务对象上,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是民政对象当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其家庭成员往往身心压力很大,已成为民政部门最需要关心和关注的服务对象,加上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对设施和人员要求高、工作难度大,迫切需要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目前,列入“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精神卫生福利设施建设任务中,确定继续建设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项目81个,已完工及开工项目75个,总体开工进度达93%。以四川省为例,通过新建和扩建等措施,现已形成覆盖全省21个市(州)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网络,开放床位1.98万张,年门诊量超过150万人次,有精神专科医生596人、精神科护士1790人的专业队伍。在发挥社会力量上,各地注重动员和培育专业性社会服务机构,承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不断完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比如,天津市推广“1+1+N”专业团队模式(管理人员、精神科医生、康复师、社工、心理咨询师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北辰区各站点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江西省积极推进“政府+医院+社区+社工+家庭”、“专业团队+康复机构”、“医院+康复机构”等服务模式,实现县(市、区)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全覆盖。在产业发展上,民政部门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卫生健康委、残联等部门和机构,共同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其中,各地重视发挥科技在促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作用,比如,湖北省投入1.9亿元建成占地52亩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引入多家知名康复辅助器具企业入驻,通过校企合作建成5个联合实验室,促进产业技术孵化和小微企业成长。
第三,要深刻认识残疾人福利工作的短板弱项。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特殊困难群体之一,是推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痛点难点,残疾人福利工作需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比如,目前残疾人福利保障内容呈现碎片化,残疾人福利工作顶层设计不足,尤其是缺乏残疾人福利专门法律,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大,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及其服务的覆盖面不高,专业化设备不足,专业人员队伍不足,不能满足患者实际需要,特别是目前对一些精神障碍问题的机理不够清楚,治疗与康复服务面临诸多前沿性科技难题,治疗与康复效果有待提高,使精神卫生成为民政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之一。在促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需要深刻把握其福利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关系,处理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关系,民政部门还应找准职能定位,加大产业促进政策和行业监管制度等研究与推进力度。
第四,要积极探索残疾人福利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残疾人福利工作亟待深化发展,探索新思路和新办法。一是加强残疾人福利工作全局性、系统性把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残疾人福利制度体系,尤其要加强残疾人福利制度设计,适时开展残疾人福利领域立法工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做法,推动残疾人福利工作依法规范有序发展。二是更加精准把握残疾人基本情况及分层分类需求。针对残疾人情况底数不清的突出问题,推动协调残联等开展残疾人第三次抽样调查工作,提高残疾人福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三是提升残疾人福利领域的专业化程度。针对“一大(人)一小(儿童)”精神障碍问题,着力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及儿童福利机构专业化发展,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康复设施设备,培育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提升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孤独症儿童等对象的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深入研究民政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拓展专业人才的来源,完善专业人员的使用方式,以保障精神障碍患者中的民政服务对象得到实实在在获得感为根本目的,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强残疾人福利相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当前,与残疾人福利工作密切相关的对象,包括失能失智老年人、精神障碍患者、孤独症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康复问题,都是当今世界的前沿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尤其是老年人机能衰退、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等问题的发生机理,以及治疗和康复技术,都存在诸多需要破解的研发课题。根据民政部党组要求,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研究中心积极担负“民政部残疾人福利机构技术服务指导中心”职责,组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与国内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加强协作,提升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的科研水平,开展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调研,探索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与康复技术,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准评估技术和社会化防控方案,加强科技与残疾人福利工作的有效融合,把加强助残科技研发应用,作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5年7月下刊 作者:郑远长(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扫描关注
注册送彩金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