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送彩金白菜

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一场事关人生“幸福”的改革

2025-10-17 11:18:38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日前,甘肃兰州的姜先生和李女士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浙江省嵊泗县花鸟岛,在百年灯塔的见证下,领取了结婚证。

  “我们生长在内陆地区,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大海,新政实施后,就想让大海见证我们‘白头偕老’的承诺。”姜先生说的“新政”是2025年5月10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新政施行5个月来,全国各地共办理婚姻登记“全国通办”26.3万对,其中结婚登记20万余对,“异地调档”5.3万份。

  制度变革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而这一改革背后,是政务服务从“管人”到“服务人”、从“人跑腿”到“数据跑腿”的深刻转型,更是对“流动中国”时代背景下人民需求的精准回应。

  “人户分离”呼唤民生服务政策创新

  “‘全国通办’表面上只是不再限制婚姻登记管辖地,其实是婚姻登记制度的重大变革。”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郝海波介绍,修订前的《婚姻登记条例》颁布于2003年,规定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愈发频繁,“人户分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在异地工作和生活的人而言,返回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存在诸多不便,婚姻登记异地办理逐渐成为现实需求。民政部推进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正是回应了这一民生痛点。

  处于改革开放热土上的广东,对婚姻登记跨区域通办的探索便源自群众诉求。2017年,一封群众来信推动了改革进程。

  “来信中,青年人希望在工作生活的广东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广东省政协时任主席王荣对此高度重视,要求‘社法委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注册送彩金白菜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后,我们开展调研、召开会议,反复探讨异地婚姻登记的可行路径,并从2018年1月起,在广州市实现了婚姻登记‘全城通办’。”

  同期,除了广东之外,北京、浙江也开展了此类探索。

  在社会发展、人民需求、地方实践的多重推动下,民政部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历时4年,分两批进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涵盖了全国21个省份。

  “试点地区的选择考虑了代表性和多样性。”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地区的共同点是婚姻登记的信息化水平较高、软硬件配备较强、规范化建设较好。“通过差异化试点,观察不同政策内容在不同地区的效果和影响,更准确地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和效果,这有助于全面了解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第一批试点地区婚姻登记机关的工作人员,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婚姻登记处负责人韩梦对整个过程记忆犹新。“以前,我们处理的都是纸质材料,一件结婚手续办下来需要20分钟。”

  提速是从2019年开始的。当年,注册送彩金白菜 在西安试点婚姻登记全程电子化,从资料审核,到录入系统,再到办理完结,全部数据流转、一网共享,初婚办结时间缩短到7分钟。2020年3月,西安推出“市婚姻登记预约预审服务平台”,材料线上审,群众“最多跑一次”。2021年5月,西安市开展“全市通办”;6月,西安市参与第一批试点,正式实施“跨省通办”。2023年6月,“跨省通办”范围扩大至整个陕西省……地域限制被一步步打破。

  直到2025年5月,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终于落地。

  “‘全国通办’并不是简单的‘跨省通办’升级版。”郝海波说。“跨省通办”指双方均非本地户籍的婚姻登记当事人可以凭一方居住证和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在居住证发放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婚姻登记,或者自行选择在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办理婚姻登记。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直接取消了管辖地限制,当事人在全国任何一个婚姻登记机关都可以办理婚姻登记。”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个巨大的突破,需要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

  数据互联互通为改革奠定根基

  前段时间,家住北京市海淀区、1979年登记结婚的张先生和董女士因为房产过户的事很是心烦。“我们的结婚证是在山西办的,薄薄一张纸,上面没有照片,不符合不动产登记中心要求的材料。最近听说补领补办结婚证可以‘全国通办’了,我们就来试试。”7月15日,在海淀区婚姻登记处,张先生告诉记者。

  婚姻登记员通过异地调阅电子档案的方式,查询到了张先生的结婚登记原始记录,十分钟就为他们办好了补领手续。拿着红彤彤的“小本本”,张先生竖起大拇指:“没想到服务这么便捷,可帮了我大忙了!”

  “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基础是数据,核心是数据互联互通。没有数据支撑,‘全国通办’无从谈起。特别是这次将补办、补领婚姻登记也纳入其中,异地调阅婚姻登记档案需要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郝海波坦言。

  做强数据底座,需完善历史婚姻登记信息。

  2018年10月,民政部印发通知,推动各地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数据补录工作。

  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地民政部门克服重重困难,配备专业人员,投入专项资金,安排专线网络,对婚姻登记历史档案进行数据清理,包括分类整理、审查核对、录入系统、案卷归档等流程。各地还积极协调公安部门,对无身份证号的历史档案数据进行身份证号关联回填;协调档案管理部门,对现存婚姻登记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在婚姻登记信息补录的同时,民政部还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补证服务。各地民政部门采取集中宣讲、政策咨询、预约服务等方式,鼓励群众到婚姻登记处补证、换证,并以此为契机积累、更新、清洗婚姻数据。据民政部统计,在2019年到2024年间,全国共补领婚姻登记证1900余万件。

  智能化设备是信息化的硬件支撑。2019年,民政部发文要求各地提升婚姻登记智能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国12790个婚姻登记窗口全部配备高拍仪、人脸识别、指纹采集、身份证读卡器等智能设备。“目前,全国婚姻信息基础库已有5亿多条数据,供相关部门及全国各地婚姻登记机关调用。”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民政部专线联通了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信息核验端口,各地婚姻登记机关可以通过居民身份证,对当事人姓名、身份证号、照片、户籍地址等13项基础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验。民政部还与最高人民法院、国家移民管理局、外交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建立了信息数据联网审查通道,可以核验14项数据。

  “‘基础婚姻数据+部门联网数据’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网络,有效保障了当事人婚姻登记身份信息的真实、安全、准确。”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婚姻家庭辅导为幸福护航

  增加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工作内容,是《条例》的亮点之一。

  “婚姻登记机关开展婚姻家庭服务,特别是对准新人开展婚前辅导,对新家庭的组建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原主任陈柳说。

  ——增强对新家庭与原生家庭的情感链接。《条例》明确,“鼓励当事人邀请双方父母等参加颁证仪式。”陈柳认为,“这样不但能够让新人感受新家庭缔结的仪式感,也增强了其与原生家庭的情感连接。”她说:“新家庭与原生家庭的情感连接,从不取决于户口簿等外在形式,只要新家庭主动承担起情感沟通的责任,将法律程序的简化便利与传统习俗的精神价值相结合,反而能在自主与尊重的基础上,构建更平等、健康的现代家庭关系。”

  ——帮助新人理性对待婚姻,提升婚姻质量。记者在采访所到的每一家婚姻登记处,都看到了一份为新人准备的婚姻家庭辅导问卷,虽然形式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涉及了婚姻生活所需经历的性格磨合、生活方式、财产归属、子女生育等问题,引发准新人在迈进婚姻家庭前认真思考,帮助他们区分“激情”与“承诺”,避免仓促决策。“通过知识引导、调适心理、开展责任教育、强化‘理性婚姻观’的培养,引导准新人学习成熟的婚姻相处模式,最终能够提升婚姻的稳定性与幸福感。”陈柳说。

  ——调适心理能力,促进家庭和谐。“结婚不等于幸福,单身也并不意味着不幸福;用爱包容,用关怀温暖。”做婚姻家庭辅导师已有十来年的齐淑娟对这两句话极为赞成。她表示,婚姻家庭辅导就是要普及中华优秀婚姻文化和健康的婚姻观,协助那些生病的家庭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和冲突,教授其沟通技巧,指导其应对生活转变与危机事件,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联系、增强情感联结、增进亲密性和信任关系。

  个人事项承诺为婚姻登记增添“诚信砝码”

  诚信是婚姻的基石。根据《条例》,申请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除出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外,还需签署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如出具虚假证件或者书面材料的,相关信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在采访中,北京市中通策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宋军霞向记者讲述了一起案例。2023年,一名女子使用伪造离异证明到广东省某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被民政部门发现后列入信用黑名单,导致其贷款被拒。“这应该是全国首例婚姻登记失信联合惩戒案。”宋军霞介绍,个人事项承诺书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民法典合同编相关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签订承诺书,是对婚姻登记相关事项的真实意思表示,一旦当事人违反承诺内容,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安灏认为,虽然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但是对于《条例》规定,能够发挥的效用毋庸置疑。“个人失信将面临限制乘坐高铁、飞机,限制参与招投标、政府采购等联合惩戒措施,对其生活与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张安灏认为,这会倒逼当事人主动履行相关义务,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提供真实合法的材料,提高婚姻登记的有效性。

  从“户籍地办理”到“跨省通办”,再到“全国通办”,婚姻登记制度改革的每一步,都顺应了人口流动的时代浪潮,传递着民生服务的温度,更彰显着改革决心和治理智慧。更为珍贵的是,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背后是国家政策对个体选择的尊重与对家庭幸福的守护。“红本本”上记录的不只是婚姻的开始,更是制度温度、民生厚度与时代广度。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深化、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婚姻登记制度必将在实践中愈发成熟稳固,帮助新人们稳稳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注册送彩金白菜

新浪微博